大力推行城区垃圾分类助推我市绿色低碳发展——武昭委员代表民进新乡市委会的发言
发布时间:2025年04月10日
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亦与日俱增,垃圾分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,也是解决日益突出环境问题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。近年来,我市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,在机关事业单位、居民小区、农村社区等地方设置分类垃圾桶,在无害化处理方面采用预处理及板式MVR强制循环蒸发器等技术、市中心城区餐厨废弃物统一收运处置等各项措施,并取得一定成效。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,有待进一步改进。
一是居民垃圾分类参与意识较为淡薄。在日常生活中,家庭垃圾大多一“兜”装之,将废旧纸张、厨余等各类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。尽管居民小区设置有分类垃圾桶(箱),但绝大多数居民在室外仍是一“扔”了之。垃圾清运混装混运现象较为严重,归类处理几乎为零。
二是垃圾处理方式及技术较为落后。目前,我市城区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采取卫生填埋、压缩中转等传统方式,对收集来的生活垃圾以缩小垃圾体积、减少运输成本及异味等方式进行压缩处理,再由大型垃圾转运车送往终端处理场。资源回收利用水平较低,一些新型的垃圾处理技术,如生物降解、垃圾气化等,尚未得到广泛应用。
三是长效监管机制不够健全。一是法律法规及惩处措施不完善。尽管我市制定了垃圾分类管理试行办法,但惩处力度及措施不够明确、具体。对于随意倾倒餐厨垃圾等违规行为,执法力度不够,处罚不严,难以形成有效威慑。二是监管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。垃圾分类处理涉及城管、住建、环保等多部门,职责间存在交叉与空白。三是分类收集运输环节监管不足。缺乏有效跟踪和监督机制,存在垃圾先分后混、混装混运问题,难以保证分类收运的规范执行。四是公众监督渠道不畅通。缺乏有效的渠道和反馈机制,使公众监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,不利于长效监管机制形成。
为此,我们建议:
(一)加大对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力度。一是加强党建引领作用,鼓励党员带头参与垃圾分类,带动身边人,培养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。二是强化宣传教育与引导。加大电视、网络等新媒体宣传力度,并通过在小区举办垃圾分类知识讲座、发放宣传资料、组织志愿者进社区等活动,提高居民的知晓率和参与度。三是开展实地体验活动。设立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体验中心,展示垃圾从产生、分类、处理、回收利用等全过程,让公众了解垃圾处理的后端流程,增强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。四是注重教育引导。在学校开设垃圾分类课程,开展环保教育活动,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分类习惯,通过“小手拉大手”,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。
(二)借鉴外地经验创新促进工作。一是完善分类设施与收运体系,加强设施建设,优化收运模式。学习北京昌平区建设大量固定桶站、分类驿站、中转站、分拣中心等设施,并改造垃圾清运车,加大对垃圾分类设施的投入,合理布局,提升垃圾收运效率。二是建立“定时定点定线”一体化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模式,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,探索适合我市的高效收运模式,避免垃圾混装混运。三是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。学习昌平区培育主体企业参与再生资源回收,形成定点交投和“互联网+”上门回收相结合的模式,通过政策扶持等方式,鼓励企业参与,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,同时降低垃圾日均产生量。
(三)加大日常监督管理力度。一是建议尽快完善有关奖惩政策规定,加强执法检查,加大对违规投放、混装混运等行为的处罚力度,形成有效的威慑。二是要建立垃圾分类监督举报平台,鼓励公众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,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。三是通过招募志愿者或社区义工多途径解决人员匮乏问题,在社区或居(村)委会建有党员负责区域,片区管理人员除进家入户不间断指导外,还要加强对垃圾清运的监督,确保我市城区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。